底片負轉正及沖印機之底掃成相差異。
首先先來聊聊彩色負片的色罩
(圖片引用自影視颶風影片)
感光層的染料大概是這樣子,有紅綠藍,
染料在顯影後產生不完美的三原色濾色。
色罩(color mask)會是橘紅色或橙色,
主要目的是為了修正顏色偏差和減少感光材料本身的瑕疵。
所以洗出來的負片就需要做修正才能看到正確色調。
台灣這邊叫做 "負轉正"
中國叫做 "去色罩"
說法不同,但這是一樣的東西。
那麼先不要談負片手沖或機沖以及沖洗微調等過程。
以往沖洗店都是一台沖印機就完成全部 (掃描+數位印相機)
所以這種沖印機就會內建負轉正的功能。
效率高,適合店面使用。
關於沖印機的設定等等,YT都有影片都可以去看。
就不多展開來談了。
詳細在另外一篇說明得很清楚沖印機的流程。
另外一種就是純底掃機器,商用或者家用都有。
要手機翻拍也可以,總之這就是底片數位化的過程。
當然底掃的好壞就會牽涉到後面的成像差異。
接下來我簡單示範...(不要太苛求)
我簡單拿個底燈去照亮底片,用手機翻拍。
這樣就可以取得簡單的底掃影像。
接下來就是進數位暗房 (後製) 去做負轉正的動作。
這是我簡單手機翻拍的負片。
數位暗房後就可以做另存圖片的動作了。
我這邊會調比較接近現場色調,但不是太仔細,
不過但這跟沖洗機的色調不太一樣。
這個我往後一篇會再度說明。
這就是一個很簡易的負轉正的後製了。
為什麼叫做後製是因為這種動作給不同人做,是有不同結果的。
我喜歡什麼色調,都可以在這個步驟調整。
所以傳統攝影比賽往往都要提供原始負片的底掃原因就是如此。
好。
接著就是輕鬆的時候了。
當個懷舊的消費者,我們不是太強求的消費者。
通常都是送相館做沖掃的動作。相館的機器就是沖洗機。
所以會自動負轉正。
但底片多樣化,所以沖洗機負轉正就不可能完美。
這邊就放輕鬆簡單來看看最常見的二台沖洗機。
我把同一捲底片分別送富士以及諾日士去掃。
以下簡單挑幾張,
左邊富士,右邊是諾日士。
差異比較大是在黃光環境表現,我挑幾張差異很大的。
這張應該很能體現不同沖洗機的特性。
這些就是所謂的,底片色調。純粹是沖洗機的色偏。
各有千秋。
富士很吃綠色,在部分黃光下也更有氣氛。
如果喜歡膚色好看的,諾日士。
那麼沖洗的大小跟支付金額是成正比的。
200萬像素 / 600萬像素 / 3000萬像素。
要加錢加到多少,
我認為以135底片的素質,大概600萬像素就夠用了。
以下來做200萬像素跟3000萬像素的對比
(我花錢做了不同掃檔了)
左邊是二百萬像素放大三百六十幾倍去跟
右邊三千萬像素的掃檔相比細節。
各位看後覺得呢 ?
我覺得是沒必要掃到三千萬像素。
因為底片的細節有限,掃再大也沒太多意義。
要細節不如換個大片幅來拍拍 ?
以上,是用真金白銀及花時間沖掃的簡單介紹。
對拍底片有興趣的,希望這些可以讓您少走一些辛苦路。
以及對底片的一點點了解。
我知道版上有很多玩底片很厲害的大大,
自己沖洗調整跟自己掃描後自己後製,這也是一個樂趣。
我這裡簡單介紹,剩下的就看自己想怎麼玩底片了。
畢竟以現在而言,底片全部都是坑。
要跳多大的坑,任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