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前言


在這邊簡單說明一下,為什麼在評測相機時,或者寫相機心得文時,
須得採用直出照片的原因。

在台灣,很多人把圖修的跟直出都不一樣,
然後拿來代表相機拍的照片來寫心得跟拍介紹影片,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跟國外都是以直出相片為主的介紹相機跟評價相機的方式,
真是天壤之別。

這裡不是說M01小編的評測文,M01小編的評測文可都是直出照片.

我說的是絕大多數寫心得文跟很多台灣YT的錯誤觀念。

下圖是國外對於D-Lux8的心得文,一樣強調沒有後製.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引用來源

[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 只做點小修改,可以嗎?



==============================
只拉點曝光跟亮度,以及調整對比行不行?
這樣當評測文中相機的實拍表現去做心得,可以嗎 ?
==============================

其實這是不行的,
下面二張示範所謂的微調。(軟體有納入校色檔進行色管。)

第一張是未動原圖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第二張是微調整曝光跟對比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首先,色調感已經變了,而且這是不可逆的。
也就是說光是調整曝光跟對比就無法讓看文者逆向去知道相機拍攝發色。
就算看文者知道這是只調整曝光跟對比,但實際上色調已經改變,
而看文者也無法藉由自行下載相片調整而知道原本相機發色

另外現在相機最基本都有"所見及所得"
也就是當下可以知道測光表跟曝光狀況,這當下就可以調整好,
並不需要回家去做調整。

所以就算再小的後製,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並且調整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看文者是無法由相片知道原本相機的發色好壞。

另外由於各家相機演算法的緣故,
現場調整EV跟回家動亮度,所得到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來拿X100VI實際操作一次。

首先我拍攝二張照片,一張0EV,一張+2.0EV
因為現場光線關係所以必需比自動曝光多一點曝光。

0EV這張是為了拿進軟體後製,
來看看後製軟體跟相機拍攝的差距有多大。

來看相機機身設定+2.0EV的照片。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然後再來看0EV的照片用軟體後製拉+1.0EV的照片。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好,我們用0EV的照片再來用軟體後製拉到+2.0EV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可以很清楚看到,相機機身的+2.0EV跟軟體後製的+2.0EV是完全不同的。
連簡單的EV調整在機身調整以及事後後製調整都會差距如此之大了。

更不要說後製到對比了,

再者目前AI盛行。
微調亮度跟對比都跟機身直出表現有天壤之別了,
更不要說其他更多的後製以及加入AI後的表現了。

所以這些照片只要非直出,通通不能代表相機的表現,
也就是說這些後製相片跟相機所拍攝的相片都是相差很遠。

不管動了多少,就是跟原本有很大不同的差異。

所以,接著我們來看加入AI後製的差距有多大。

[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 AI後製的加入



其實用一張手機前鏡頭原始圖,然後再來一張同張照片後製圖來說明即可。

一張圖解釋一切,為什麼修圖照片不能當作評測相機的範例照。

牽涉到後製相片..我實在不知道想介紹相機的是什麼 ?

下面這張是用手機的前鏡頭拍攝的暗光模糊照片。
直接切半比較好理解。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左邊是手機前鏡頭暗光環境的拍攝原圖。
右邊是進電腦後製修圖後的照片。

因為後製過後的解析度很好,所以直接100%裁切原圖。
單看左眼睛跟髮絲細節。

下面這張是手機前鏡頭拍攝的已修圖照片100%裁切。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後製/修圖如果可以當相機能力的參考,那麼這個實際範例就給各位參考。
所以看任何比較或評測文章,任何後製過的相片是沒任何參考價值的。

其實這就是很多人很喜歡用的後製修圖,除躁後增加細節跟解析。
但說穿了,都是AI下去進行猜測的假細節。
猜對猜錯沒人知道,但是這種照片當不了相機評測或心得範例照。

[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 Adobe打算走的方向


在說明AI之前,我們先來談談PS/LR的趨勢。Adobe打算走的方向。

======================
AI將會取代絕大部分攝影師,目前正在養成。
======================

現在PS/LR大量把AI模型納入核心中,各種修圖操作已經都有AI演算了。
就算覺得沒在用AI修圖,實際上還是以AI在跑演算,這是避免不了的。
因為Adobe已經全面擁抱AI,前一陣子還想修改使用規則要把使用者的圖餵給AI訓練,
結果被抗議後又改規格說要使用者同意了。

甚至Adobe覺得AI可以取代攝影師。也就是用PS/LR越深,只是越容易被AI取代掉而已。

未來只要一個人像照,跟下指令想要什麼婚紗,AI就會直接幫忙拍好婚紗照一整套。
而且這未來會來的又急又快,快到在想不到的時間內被取代掉。

Adobe關於AI可以取代攝影師的爭議請參考網址 :
https://www.graphicarts2001.com/news.php?action=show&id=210

這一件事情說明,PS/LR修圖跟AI勢必全面綁在一塊,
這是完全避免不了的。

未來AI將會淘汰掉多數攝影師也是必然會實現的。
當學習得越多,AI"拍攝的照片"將會超越絕大多數攝影師的照片。
而且取得來源就是各位餵給AI的。

AI已經握有極大數據,知道攝影師的修圖手法跟習慣了。

不久後,任何使用者都可以一鍵將照片修到完美,跟商攝一樣完美。

未來商家將不用聘請攝影師,要拍任何商攝用手機一鍵拍攝,
然後丟到電腦AI一鍵美化(電腦的算力才夠),就會創造出比任何商攝都美的照片。

這未來會來得非常快,而且AI的聰慧也是各位攝影師無時無刻去指導出來的。
等於說自己在親自創造一個取代自己的敵人。

而PS/LR無論任何操作,多多少少已經綁入了大模型的演算,讓結果更為驚人。
 

[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 以紅外線攝影當成例子



此篇的紅外線照片,是由SONY NEX-5拍攝.
但是看完照片後,還是不清楚NEX-5原始發色表現,自始自終只知道這是NEX-5拍攝這個資訊而已。

雖然是縮圖看不出細節,但可以看看照片色調。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分享]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紅外線攝影的原始圖跟最後的作品圖,是完全不相同的,這也更好理解,
為什麼修圖是無法去看到相機實際發色跟光線表現的。
這也是本篇為什麼一開始最先上紅外線攝影的照片,因為這就是很強大的範例了。

看到修圖照片是無法知道相機原始拍攝樣貌,
而且成果照片也無法藉由參照修圖照片交給使用者去復現修圖,
因為連我自己也都忘了我當初拉了什麼曲線。不同人的修圖結果,將會有很多微妙的不同。

就算知道這是NEX-5拍攝的照片又如何?
去買一台NEX-5一樣拍不出來這樣的修圖照片。

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卻是一個很容易了解的例子。

直出/修圖照片,簡單的二分法及意義所在



直出相片不是迷思

直出照片不是迷思,而是過去一台相機最誠實的寫照。
我不認為修圖照片不正確,而是修圖照片跟直出相片各有不同意義在。

因為凡是任何一台相機都會做出修圖這動作,討論相機有沒有自動修圖沒太大意義。
目前都是數位校正鏡頭,變形周圍失光都是晶片自動校正掉了。
所以討論機身有沒有進行過修圖來當作二分法是沒太大意義的。

所以我會把機身這一塊的任何修圖動作行為,都當作是直出的寫實表現。

直出生活實拍相片的參考價值

現在流行復古相機,為的就是要照片復古色調也不會有人想要修圖。
如CCD相機一樣。

但很多人爬文卻爬到一堆修圖照片,這些照片是無法誠實反應買這些相機會遇到的問題。
例如某些光線下色彩異常,某些光線下膚色失衡等等。

尤其是膚色失衡,這些照片在復古相機直出下會十分難看。
但是那些網紅不會跟你講,因為他們就算直出也會打光,絕對不會特意拍出黃疸照片。

可是黃疸照片才是這些相機最真實的光線下的表現寫照。

所以很多人買回去以為會拍成那樣,結果變成拍成別樣。
這就是因為一堆評測照片為了照片好看,打光棚拍用反光板,更甚者全部修圖。
所以沒辦法從網路找到的照片去對比實際使用狀況。

有人會在出遊的時候拍老婆的時候去幫老婆打反光板或棚光或LED補光美白嗎 ?
老婆家人都跟網路上的model一樣正嗎 ?化妝毫無瑕疵嗎 ?
老婆自己就很會擺拍嗎 ?還是想要幫忙下指令擺拍,這沒吵架就很了不起了還擺拍。

或者是出遊拍了幾百張照片,每次回家就在忙著修圖幾百張相片 ?

除非有人很好心的示範生活光線的直出“醜照“,不然根本無法了解這台相機買來後會是什麼表現。

因為網路一堆網美打光,一堆修圖,
變成網路照片看了很美好,衝動買回家使用很骨感。
所以越平凡的生活直出照片,才能真正參考一台相機買回去使用的真實使用狀況。

直出/修圖 簡單的二分法

因為寫了數百篇評測文,
我對於直出跟修圖有很簡單的二分法,

如果我是機身設定可以拍出來的直出Jpeg/HEIF,那這個我就會稱之為直出照片。
因為無論任何影像晶片都是會做預處理,這個要叫做什麼廠商後製不管。

但是這些直出照片是可以依照相同設定給任意不同使用者參考設定值,而拍出一樣的效果出來。
並非進電腦軟體後製的不穩定性,是無法分享給任意不同使用者複製的。

例如我有一組富士設定參數,我直出Jpeg拍起來覺得不錯。
我可以分享這組富士參數給買了這台相機的人,這種可以分享參數設定直接拍出一樣效果的,
才是直出照片的最大意義。

我寫的評測文,所拍的任何直出照片,
都是每個人買相機回去一開機照著同樣設定就可以隨手拍出一樣照片的效果。
這才是評測相機的最主要目的。

當時間過十年後有人想買復古相機,這種照片也才有值得參考的最高價值。
想要回鍋去玩其他復古相機裝個文青,過去我的文章直出照片都有最大的參考價值在。

就算是最新支援Lut的機身,那也是可以取得Lut而達到一樣的直出照片。
不是支援Lut就不叫直出照片。

所以我的二分法很簡單,
任何人買到這一台相機可以按照相同的機身設置就拍出同樣效果的直出Jpeg/HEIF
這個階段下的照片就是直出相片。
簡單而言就是直出相片是可以藉由同樣機身設置拍出一樣效果的相片。

直出相片最大的意義就是,
同樣機身鏡頭、同樣韌體在同樣設定下,同樣光線下,拍攝結果是一樣的。

而不是在爭執於機身晶片或者計算攝影到底進行了多少演算處理。
直出相片就是為了讓消費者知道,他買回去可以拍出一樣雷同的色彩跟效果表現。

簡單而言,如果看了我索尼相機如何才能拍出這種色調的人,我可以告訴他機身怎麼設定。
以前很多人跟我討過索尼的萬用設定檔,這就是直出照片的意義所在。
看了喜歡,可以跟我討同樣機身設定。

就算是手機,新的iPhone 16這一代手機推出了攝影風格,這個是HEIF檔內鑲一張10bits的圖層。
具有RAW檔的特性且檔案非常小,調整風格是無損的。
重點是,這個攝影風格的參數是可以分享的,只要設定到一樣參數,就可以拍出同樣色調的照片。
這個我就會稱之為直出照片。

例如下面二篇分享,只要買iPhone 16系列的,
只要拿到我的攝影風格參數設定,照樣在機身可以設置同樣風格參數,就可以達到一樣拍攝效果.
這個我就會叫做直出照片。

至於iPhone的攝影風格真的要有人分享參數才有辦法達到一樣的效果,
因為可控變數很巨量,總共15個攝影風格,每個風格都有三個可控參數
色調(-100到100) + 顏色(-100到100) + 調色盤 (0-100)
數學好的可以去算算有幾種變化。

這是完全無法在不知道參數狀況下去仿製出來的。
但這是可以給調出參數的分享者去分享參數而達到一樣的拍攝結果。

iPhone 16 類萊卡風格實拍可以參考此篇。
iPhone 16 pro HEIF攝影風格 - 類萊卡攝影風格直出實拍

iPhone 16 類富士經典負片NC風格實拍在下面有分享。
iPhone 16 pro HEIF攝影風格 - 類富士經典負片NC攝影風格直出實拍 / 與富士X-T50 NC對照。
 

[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 台灣相機評論的毛病。



這裡不是評M01的評測,01的小編評測算是有水準的,都是採取直出照片.
我說的是絕大部分社團跟YT影片,用修圖照片下去介紹相機的不妥。

由上述可以知道,無論多小的微調甚至到AI協助的處理細節,
通通皆非相機的表現,不管是細節還是發色,通通無法參考。

台灣人真的很喜歡在評測相機時後製調色當作相機的發色。

其實觀察一下網路上的相機介紹影片就知道了,
B站跟小紅書的相機評測影片,基本上都是無調色居多。

但台灣無論什麼攝影師開的頻道,基本上只要留言問一下照片有沒有調過色,
九成以上都是拿調色過後的照片去發評測影片。

無論如何,這種調色過後的照片,是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的,
所以你會覺得每張都很漂亮,但到最後你會分不清楚每台相機的發色跟特色,
導致看了一堆影片後,還是不知道要買哪台相機。

因為影片最多解析才4K,這跟縮圖銳化沒兩樣,
然後影片的範例"照片"都是"後製調過色"的 (我說的是拍照的範例照片)

這是中國跟台灣在評測相機影片上的範例"照片"最大差異的地方。
所以評測相機的影片,我都挑B站跟小紅書的看。比較不會去參考台灣的評測影片。

而且台灣評測影片素質偏低不少,甚至有介紹柯達相機還說錯功能的。
這點在評測水準上,台灣的確是落後一大截的。

就連香港幾個比較有名的頻道,也都是直接用直出照,

台灣頻道(尤其是攝影師開的)大量修圖照當範例 .. 真的很與眾不同。

真的很想留言問他們,你這是評測相機還是在秀修圖技巧?
我真的看不太懂就是了。
 

[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 寫過上百篇文之心得。



首先,我是從01默默無名就一路寫文過來直到01的熱門到現在01討論度偏低一路走來的寫無償分享。
我被無數個鄉民指導過評測照片該怎麼拍。
在當年沒有短影音年代,我的心得文章討論很多都是上千篇起跳。我得面對上千篇的鄉民意見。
還常常面對鄉民的謾罵 (笑)

我測試的相機都是我自費購買,加上單人作業,並沒有團隊幫忙打光上妝等等。
所以都要很習慣找任何自然光不錯的地方,

以往樂趣就是搶在M01官方評測文出來之前,我先首發評測 XD

所以拿到產品,
如果剛好遇到陰天的時候,就得在陰天找出適合拍照的光影。

不僅要開箱產品照,還要趕快摸清楚功能跟相機特性,
接著無論天氣好壞,開始一連串的實拍作業,都要搶時間拍照片做直出範例。

任何一張照片都很重要,因為拍失敗了,是無法動到任何修圖的。
拍失敗,只能回頭重拍,但如果要搶開箱評測,那是無法回頭重拍的。

所以,我寫這篇論述文章,應該算很夠格了。

至少比一堆攝影大師.商攝公司都還夠格寫為什麼評測心得文須得直出照片這件事。
因為我在如此高強度狀態下,寫過數百篇評測心得文章。
 

[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 評測採用直出照其實是增加困難度的。



====================
拍攝當下的失誤是不被允許的 - 寫評測直出照片之困難度
====================

直出照片拿去當成評測或心得文的範例照片要說好拍就是隨便拍,
但如果直出照片要上得了檯面,還真的不能隨便拍

拍出夠格的直出範例相片,著實不簡單。
這些直出照片必須是一篇大型網站的評測文足夠上檯面的範例相片,
而且為了趕出搞,直出範例照片必須拍的又急又快。

但是,

不能有任何構圖錯誤,沒有後製二次構圖的機會
不能有任何曝光錯誤,沒有後製二次曝光調整的機會
不能有任何拍攝對象臉部曝光錯誤,沒有後製二次調整機會

不能有挑選鏡頭的機會,因為測試到什麼鏡頭就是什麼焦段,
必須要全焦段都要會善用。

當然也不能挑選天氣,就算雨天、就算陰天,都得在當天拍攝完成範例照片。
這是沒得挑選的。

多數場景拍攝,在出搞之前,只有拍攝一次的機會。
每次按快門,都得要能夠在不後製的狀況下,可以直出拿上檯面,
而這些相片都是代表這台相機的表現,沒有拍差的機會。

直出的照片要上得了檯面,拍起來並不輕鬆。
不像後製照片,現場拍失敗了還能修修圖po上來,

評測文的直出照片拍爛了只能重回現場拍,直出的照片並沒有任何可以修飾的地方。
甚至有一次拍攝樣片失敗,跑了九份拍了好幾次夜景才有幾張樣片。
當時還是極冷的冬天跟下著雨。

跑了幾次,為的就是部分人抱怨說拍的哪裡不公平,比較哪裡沒有同一基礎點等等小問題。
有沒有同時架腳架,或者光圈快門的差異,甚至連構圖的差異都可以說不公平的評測。
或者還得等到現場光線還得被要求到一致。

如果這種跨廠牌的比較評測點評照片採用的是“修圖照”
馬上就被一堆二邊的支持者過來批判說修圖照哪能做比較發色、細節等等。

所以寫了數百篇文章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照片得要直出。
我是寫文一路被高度要求過來的,直出只是最基本的。

這些文章可不是短影片,十分鐘快速的速食,有沒有後製影片根本看不出來,
或者影片乾脆就不跟你說有沒有後製
(其實只要是台灣YT這種評測相機的影片,有九成以上都用後製照片。)

至於細節,如果YT不放100%裁切來看,那種影片解析度能夠看出什麼差異 ?
 

[小評] 修圖照無法當相機的評測心得參考照片的原因 - 總結



為什麼國內外大型網站的評測都是以直出照片做評測跟心得。
這是有原因的。

哪怕是調整一點亮度跟對比,都已經失去原味了。
都無法代表這台相機的發色跟細節表現了。

拍攝當下就該調整好曝光並且構圖好,而不是靠著跟原本相片相差甚遠的修圖照片去說相機拍攝好看。

如果當下覺得曝光不好跟構圖不好,導致要後製調整 ,那就回家多練練攝影技巧。
如果拍出來的照片覺得不好看要後製色彩,那就表示這台相機發色不喜歡。

最後,好看的是後製,而非相機表現。
拿這種微調照片,說這台相機發色有多好看,這心得完全是種詭辯了。

任何再昂貴的或者發色再好的器材都比不過自身的練習,
修圖是手段但並非學攝影的方法。

我攝影構圖跟控光都是由便宜DC跟手機去練習的,想學攝影的不妨可以從手機去學習打好基礎即可。
學攝影沒有限制器材,不用花大錢才能學。
但攝影沒有捷徑,基礎要多拍多練習即可。
買什麼昂貴器材都沒必要,其實昂貴器材對於基礎拍攝學習並沒有任何相關性。

如果連手上的手機都拍不好,那麼買什麼其他昂貴的器材都會一樣,
所以我會建議初學攝影並不需要追任何昂貴的器材。善用手邊可以拍照的任何工具學習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xian 的頭像
    Yuxian

    海邊的天藍藍 ~ Yuxian blog ~

    Yux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