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前言 |
15pro 跟 14pro
看不出來對不對,部分光線下,14 pro紫跟15 pro藍,分不太清楚.
其實藍鈦都有貨,我在各家門市都看到有現貨.
不知道為什麼藍鈦被嫌棄成這樣,總之我還蠻喜歡的.
這篇會做比較粗淺的心得,我現在也沒太多時間可以跟以前一樣寫詳細評測跟分析.
會隨時有心得會補上,但會以文字補充為主.
但會很簡潔有力,直接結論。不拖泥帶水.
當然有問題都可以詢問,在我14 Pro還沒脫手前,有辦法測試的有空我都會幫忙.
當然如果沒有什麼問題的話,我就輕鬆了。
這篇開箱就不用再補充什麼測試下去了。
此篇測試光達會用紅外線相機拍攝~
溫度會用熱影像拍攝,相信專業度也不會輸給那些大評測太多。
去年14 pro沒時間寫什麼評測跟開箱,今年15 pro大約可以粗淺寫個這篇開箱.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開箱 |
一如繼往的環保紙盒
只不過令我訝異的是,從上方拿起來.
一樣有做巧妙的設計
這次的包裝跟以往不一樣,蠻有趣的.
外包裝本體,其實有比之前包裝厚一點
本體出現,反正我就是喜歡藍色
隨附的2.0的線充電用,編織線感覺會耐用不少.
正面邊框縮小
所以長度跟寬度有稍微縮一下,但厚度略微增加.
馬上第一次更新
不裝殼第一時間有感覺輕了一點...
好握不少,不割手的感覺真好
本來以為多功能鍵很廢不習慣...
但後來發現很方便.
鈦金屬本來就會因為摸一摸出現指紋等...
但等會都要上殼了,
而且說真的並沒有不銹鋼這麼容易有指紋.
當然深色的鈦自然有指紋跟油污都會更明顯,
這是材質特性的假議題。
都會上殼的各位,真的不用擔心 XD
裸機再來稍微考慮一下這點材質特性了。
歷史上最大升級,C孔....
這個就是換機最大動力了.
實測
我大概資料約190GB左右~
使用M1 Macbook備份還原,因為有用加密,所以加密解密會影響速度
以下的時間供參考~
還原花了50分鐘
備份花了46分鐘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跟14pro比較 |
外包裝盒子比較
本來想說馬上可以移轉eSIM了
很抱歉,請去門市走一趟
什麼時候開放可以自行移轉我再來轉eSIM吧.....
直接上實體sim卡
上代紫色像深藍
這代藍色像黑色
鏡頭的等邊三排列不會變了.
就看看之後蘋果的潛望變焦如何了,這個已經有專利文件了喔
等產品做出來.
對了,千萬不要把愛瘋拿來疊疊樂。
因為鏡頭很銳利,會劃傷螢幕。
要疊疊樂之前,先貼保護貼喔。
依序是13 pro/14 pro/15 pro
13 pro的藍像灰沒人要
結果15 pro的原色鈦像水泥灰反而一堆人搶購,真是搞不懂了 XD
反而我覺得15 pro的藍鈦非常之好看,擺在一起就知道了.
往後應該都是膠囊的樣子了.
這膠囊美觀是美觀,但我還是覺得有點佔空間.
15 pro的邊框收窄,好處是好握不少.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跟14pro 簡易拍照比較 |
以往會做許多測試,現在我只想好好的休息一下
所以簡單的分享拍照對比
先說一點結論:
炫光改善、鬼影依舊(簡單結論 XD),
HDR則是高光壓制好一些。
如果拍HEIF MAX檔案容量不會增加太誇張,
但細節會好多。
各種像素裁切焦段演算細節皆有增強,
所以發表會所謂的七顆鏡頭,算是都蠻堪用的。
夜景是1200萬像素,
日景可以到2400萬像素,解析會比較好。
但同時會多佔一點容量。
在4800萬像素無法紀錄人像景深,
所以其實預設的2400萬像素即可。
但預設是不自動切換人像模式,只是方便後製編修而已。
我的話是會特別切到人像模式去拍,有打光會比較好看。
15p由於光達模組有改善加上NPU比較強,
人像模式的邊緣辨識會好上不少,包括髮絲等細節處理。
下面幾個簡單夜拍較短對比實測。
直接上夜拍,然後以24mm / 48mm / 77mm做比較
左邊是15右邊是14,就不多說明了.
點開後可以看大圖
先來一個24mm
(點開可以看大圖)
100%比較
感覺差不多
換個位置看看
還是感覺差不多,哈哈
換48mm來看,這是屬於裁切像素然後做演算的,
其他28mm/35mm都差不多,但我覺得現在的切換方式尚嫌麻煩,不過如果48mm表現不錯,
那就表示28mm/35mm都會不錯
48mm
好像有點不太一樣
100%來看看
細節變多了.
這裡也是
200%來看看
真不錯,以像素裁切的焦段來看,細節表現都更上一層樓.....
77mm這就是三倍光學的表現了
100%
感覺細節也是有提升
看來望遠焦段要飛天了,細節多蠻多的.
新增內容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人像測試 |
這次iPhone15 pro象是披著iPhone 14 pro的外皮但內在卻像全面換新一樣...
鏡頭換了一批,連光達也換了~~
用紅外線相機來看光達是不一樣的.
我用腳架固定在同一點,打在牆壁上,
發現很有趣的事情,iPhone14 pro雖然一般模式拍照縱使無法使用人像模式編輯,
但其實iPhone14 pro在一般模式拍照是有持續打出光達的
iPhone 14 pro的光達的點陣很密集,而且閃爍頻率很高.
iPhone 15 pro的光達點陣比較疏,而且點比較大,閃爍頻率較低,但是會隨機亂數發射.
但iPhone14 pro是固定的.
當然我不是光達專業,所以實際來看實拍比較準確
經由人像實拍發現,iPhone 15 Pro不僅白平衡更準確,
而髮絲也更清晰,並且在髮絲邊緣計算處理上也好上iPhone 14 Pro不少.
左邊是15 pro,右邊是14 Pro
也就是說不管是白平衡、清晰度、還是模擬景深下的摳邊,
都是iPhone 15 Pro遠超過iPhone 14 Pro效果
這次的iPhone 15 Pro真的起飛了.
順便可以看到15 pro主鏡的解像力是非常不錯的.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放大倍率 |
依網友的需求,去做放大倍率測試~
測試的是一個非常小的公仔
我們來看放大倍率如何,就可以知道這顆新超廣角的素質了.
左邊是15 pro,右邊是14 Pro
可以看到15 Pro的放大倍率好上一大截.
當然放大倍率好沒有用,要看細節~~
所以100%裁切來看~
iPhone 15 Pro同樣細節大勝~
看來iPhone 15 Pro這三顆鏡頭的素質都是遠超過iPhone14 pro的.
iPhone15 Pro威武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錄影溫度測試 |
我14Pro電池壽命剩87%,13pro電池壽命剩90%,這已經不能比續航力了。
所以本篇不比續航力。
機身錄影發熱部分已經測完了,
室內溫度28度,二台機器都有裝透明殼跟保護貼。
以4K 30fps錄製約8分鐘
用說的不準,直接看熱影像數據
照片上面那台是iPhone 15 Pro
下面那台是 iPhone 14 Pro
先來看正面溫度
二台溫度差不多,最燙部位參考熱影像分佈
再來看背面溫度
鏡頭部分最燙,而下面的iPhone14 Pro最高溫約莫多約一度
但其實二台發熱區域跟溫度都很接近
但依照熱影像分佈而言,
iPhone 14 pro的背板溫度比較高溫的區域會多一點。
1002補充縮時錄影
我這隻15 pro不只拿出門拍照,也做縮實錄影。
大熱天的就這麼手持縮時了15-20分鐘
手機也不燙也不熱,蠻好用的 (我手持的)
另外我為了面交有在大熱天機車導航了一個多小時,
這樣子並沒有多熱,因為我到達目的地後,還拿起15 pro馬上聯絡對方已經到了。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遊戲體驗 |
我原神目前世界等8,四隻五星角90等。
其他也蠻多80等的角色⋯
畫面品質開高,在28-29度的室內玩一個多小時楓丹+打首領。
4G網路。
非常流暢不卡頓。
我不喜歡等待,所以幾乎全程都在衝地圖解任務。
在貼保護貼跟裝殼下去玩。
玩得時候只有靠近face id的那側左下角螢幕溫溫的。
整段時間都不燙手。用電量約20%。
其實我還頗滿意的,其實我覺得表現的比我i14 pro還穩定耶。
網路上那評測是怎麼回事 XD 感覺有點危言聳聽。
原神目前都還沒更新4.1耶。
而且退遊戲後,機身溫度很快就涼爽了。
其實無聊不會開最高畫質玩原神。
(遊戲都警告高負載了)
根本就不會發生像其他評測那種情況 XD
0927更新
原神的蘋果版本DLSS開放了
可以打開畫面設置MetalFX
需求為A17 pro
也就是這功能支援需求為 15 pro 跟15 pro max
如果買數字版,就吃不到這個功能
1005更新
17.0.3發布
懶得跑什麼分,直接開玩原神最實在。
直接原神半小時測試。(大半夜了)
只能說沒買15 pro而改買15或14 Pro的要後悔了。
首先我本來沒有燙手的問題。
玩原神溫溫的很常見。
但現在可以覺得涼爽不少,跑起來手感溫度更低不少。
另外可能有人擔心被降頻,
但我玩起原神在同樣設定下,順到一個不行,
感覺比之前版本更快了。真得很誇張。
一堆人被騙去買15跟14 pro的遊戲黨,可以開始後悔了。
對了,同樣設定在上一代14 pro在iOS 16就常因溫度降頻到讓原神不時lag。
並非iOS 17問題。
而15 Pro在iOS 17.0.3下玩起原神更順了⋯⋯
測試metalFX的演算能力更快的感覺。
但要注意別讓負載過高,自行調配一下設定。
效果還蠻明顯的
比較一:
開啟MetalFX之前
(點擊可看大圖)
開啟MetalFX之後
畫質好到不行
比較二:
開啟MetalFX之前
開啟MetalFX之後
目前是A17 pro系列獨享功能
未來會不會開放給A16不可知。要看A16撐不撐的住
0930更新
最後一次更新比較,我14 pro於今日已經售出了。
原神實際測試30分鐘高畫質玩副本跟每日 (第一階段測溫),
後再來跑30分鐘手動設定高畫質+60fps跑須彌踩地圖 (第二階段測溫)
27.5度室內溫度
第二階段測溫是故意設定來測溫的,因為平常我都是用高畫質玩得而已。
14 pro背面都拍顛倒了,但為了讓各位看仔細發熱區域,
所以沒特別翻正,所以溫度要倒著看請見諒。
二台都有貼保護貼跟上透明殼。
第一階段測溫 :
14 pro正面最高溫 : 41.6度
15 pro正面最高溫 : 40.6度
14 pro背面最高溫 : 40.2度
15 pro背面最高溫 : 39.3度
第二階段測溫 : 開啟高畫質+60fps
這個階段15 pro整路遊玩順暢
但14 pro已經時不時會產生lag降頻的現象了。
14 pro正面最高溫 : 42.7度
15 pro正面最高溫 : 45.5度
(別以為15 pro好像很高溫,其實這時候14 pro早就碰到功耗牆時不時卡頓了。)
14 pro背面最高溫 : 43.5度
15 pro背面最高溫 : 43.4度
由上面可以知道除了60fps 15 pro正面溫度區塊會高於14 pro
但其他區塊溫度皆低於14 pro
而且15 pro整路穩定順暢遊玩,但14 pro在後半場已經時不時會產生lag了。
也就是說後半場14 pro碰到功耗牆,降頻跑後導致卡頓~
這就是我說的,14 pro原神玩久了一直卡頓。
但15 pro卻沒有卡頓。
這邊可以知道如果原神要穩定遊玩,非得要15 pro才行.....
14 pro都會玩一段時間後會玩到功耗牆導致lag
15 pro我建議設置如下,可以讓溫度維持穩定。並且有不錯的畫質。
高畫質 + metalFX 開啟 + 多人隊友特效:部分封鎖。
這樣子開畫質不錯,而且玩久了也不會太高溫,玩幾個小時過了15 pro都會順暢而且溫度不燙手。
但14 pro依照高畫質設置,總會碰到功耗牆導致lag...
這是之前就常常發生過的事情了。
所以以我原神玩家而言,我換15 pro完全不會後悔。非常喜歡15 pro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為什麼要看跑分 ? |
看了很多人討論17.0.3的跑分或者熱度測試~
但這是很沒用的事情。
先來談跑分
我來談談我的心得吧。因為很愛拍照跟原神玩家的我才是最需要效能的,但為什麼我都不跑分。
首先跑分的意義何在? 看了跑分的意義何在?
就算分數很高的意義何在?
如果你拿手機只是無聊偶而拍幾張照片、玩一些小遊戲、聊聊天打打屁、收個E-MAIL
那麼跑分對你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本身處理器會高負載就在玩原神等大作、或者大量拍照下所能體現出來的作用。
當然剪輯4k影片也是,但我相信在手機剪輯4k影片的人是極少數。
也就是說處理器的能力,就是在有玩像原神這種大型遊戲、或者常常大量拍照,
但如果都沒用到這些用途的話,跑分有什麼意義?
玩些小遊戲連XR都可以順跑了。
隨便拍照13 pro就拍的不錯了。顏色還鮮豔討喜。
好,有人說,他就是想大量拍照,想看跑分。
大量拍照所用到的處理器性能是在蘋果規範下的行為,也就是處理器性能到哪裡,蘋果計算攝影就給到哪裡。
也就是說,這個是不可控的,跑分如何,都是無法控制蘋果計算攝影要給到什麼程度。
大量拍照下,除非拿來1:1裁切,不然使用者都是無感處理器性能的。
那麼,何必看跑分?
好,有人說,他就是想玩原神,想看跑分。
那麼就回到本篇文章的內容所有測試。原神的設定畫質就會告訴你目前是高負載還是低負載~
但跑分往往都是最高負載,也就是說這種跑分方式根本完全不適合長時間遊玩。
因為發熱快+撞到功耗牆的速度快,這種方式下根本無法好好玩遊戲,毫無意義可言。
我跟朋友在玩原神,動則算小時以上,長時間都是滿載特效打副本。
連刷數十場聖遺物是常有的事情。
請問開最高負載畫質會有什麼意義嗎 ? 沒多久就發熱,沒多久就撞到功耗牆。
那遊戲還玩不玩?
所以看跑分意義何在? 一個跑分就決定這手機好或壞了嗎 ?
我所看重的是在流暢畫質設定下,這支手機可以讓我穩定玩多久遊戲才是重要的。
不要跑分是一回事,流暢畫質下長時間遊玩又是另外一回事。這根本對於玩原神毫無意義可言。
一堆YT評測根本不玩原神,設定極限畫質跑圖跑沒多久就說15 pro表現不好?
這種測試毫無意義,也不值得參考。
目前我可以很肯定的就是無論在iOS 16或iOS 17下,
同樣畫質設定,14 pro並沒有辦法給我穩定表現。
但15 pro可以穩定表現,順暢輸出。
這種實際長時間遊玩的結果,才是最有參考價值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根本懶得去討論跑分的任何討論串或者討論YT影片跑分結果,
因為毫無意義可言。
再來談發熱。
我這篇本來就說過了,我本來就沒有感覺有什麼問題。
一直以來我都是覺得這不是什麼困擾我的問題。15 pro也沒什麼熱度上的問題。
大家庸人自擾罷了。
我都玩原神幾個小時去測試了,還是有人不相信熱度表現沒問題,那麼就隨便吧。
結案
補充 : 有預算玩遊戲的新機購入建議
最近又看了幾個比較知名的YT跟博主去測試15 pro的3D mark壓力測試,
他們給出的結論就是15 pro不適合玩遊戲因為過熱
我只能說被這種影片誤導而不買15 pro系列早晚就會後悔了.
3D mark是測試一個手機的極限,當手機要做精緻小巧又高性能時,
所帶來的就是更大熱量,
å所以高性能緊緻手機所上升的熱量是必然的.如果喜歡畫質全開衝到最高想要維持穩定的.
唯一選擇就是電競手機.
很多電競手機都做大支開孔甚至不支援防水換取散熱...
或者直接給個制冷官方背夾.....
大家看跑分應該都知道A17很強,但本身iPhone又是緊緻防水設計,
高性能跟低發熱這是一個相牴觸的事情,所以高性能帶來的發熱是非常正常的
3D mark的測試可以看到...A16跟A17在一定熱度時都會降頻,
但是有沒有發現A17降頻後的分數竟然蠻接近A16未降頻分數~
也就是說A16 降頻後對遊戲體驗的不舒服感會遠大於A17....或者實際遊玩時根本感受不到A17已經降頻了,
那是因為A17降頻後的分數依舊很高分,讓使用者感覺不到卡頓....
這就是一個很關鍵的事情了,但很多YT根本沒時間玩遊戲,甚至原神只是為了測試才拿出來.
他們有認真的在玩一款遊戲做出體驗評價嗎?
我原神可是玩了數千小時的玩家.
就如同我之前說的,3D mark純粹只是測試超高性能測試,壓榨處理器極限,
的確在“處理器極限”下,A17溫度會高於A16,這是非常肯定的.
但一般來說,真正在玩遊戲的負載量不會拉到最高,而是會設定一個中負載的設定下去玩.
因為不想如同電競手機一樣開孔跟掛風扇,那就不能亂設定高負載的畫質.
不然性能比較低的手機就會碰到溫度牆降到lag,性能高的手機就熱到燙手.
在中負載下,高性能的手機游刃有餘,反而會穩定不lag的遊玩,
而且因為游刃有餘,所以溫度反而表現更穩定的控制不錯.
相反的在性能相對沒那麼高的手機,會因為碰到溫度牆後,本身性能不足導致降頻更lag...
也因為性能較差,溫度本身能上升的幅度也是有限的.
但這也導致3D mark的實測數據根本無法去等同實際遊玩表現
有人可能會問說買最新旗艦就是要跑最高畫質來看遊戲畫面.
那麼如果有手機可以用中畫質去跑到高畫質畫面呢?
那就是蘋果版本的DLSS技術metalFX,本篇連範例都寫過了就不多提了.
以目前原神釋放出新版本來看,metalFX所支援的手機就是15 Pro系列.
而光追大作惡靈古堡系列等,光追也是僅支援15 Pro
前者考量的是NPU計算畫質的能力,後者是考慮支援光追後的速度跟記憶體大小.
也就是說要買非15 pro系列當遊戲機,那就直接錯過二項技術的遊戲體驗,
第一個就是metalFX
第二個就是光追
分析完枯燥的理論後,接下來就是我跟我朋友原神玩家的體驗了
同樣設置下的iPhone 14 pro玩起長時間的原神下,會不時lag,且溫度也不算低....
但iPhone 15 pro同設置下,長時間遊玩都沒有碰過卡頓跟lag
並且打開metalFX後,畫質的觀感已經十分接近電腦版了.
而且其實溫度上並沒有什麼異常會太大差異.
我們一致認同,iPhone 15 pro更適合拿來打原神.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Pro 跟 Pro Max的選擇 |
這裡整理了一些關於Pro 跟Pro Max的選擇方法。
很多人在問,所以我納進自己的分享文裡面。
也提供自己的意見。
總共分了幾個網路比較會討論的方向去分析。
我自己就是親身拿Pro玩原神。
而且我也同時有在玩攝影。
在13 Pro Max以前也都是拿最大隻的型號。
最近一年多才換Pro系列。
也就是我是從大隻手機換來6.1吋的,
也可以順便提供心得。
1、溫度上有影響嗎?
首先有蠻多YT不玩原神,卻說原神過熱?這真的很匪夷所思。
跑分軟體並不代表長時間實際遊玩體驗。
這很多YT都會跑完測試後犯這個錯下錯誤結論。
因為很多YT根本沒時間好好玩手遊去做測試。
結果事實是我從一開始買到就開始玩原神,
就算一開始的軟體,從來沒熱到燙手過,也都玩得很流暢。
YT從頭到尾的測試就不是以一個玩家的角度去做測試。
我原神玩那麼久從沒覺得15 Pro有多熱。
參數設定的好,原神玩很久下,15 Pro都比過往機型表現得更好。
YT不玩手遊,卻可以說Pro不適合玩遊戲?
看完後一頭霧水。
我一直拿15 Pro玩原神玩得很開心,也沒感覺過熱。
操作手感因為小手機極佳。
如果要畫面觀感,我覺得15 Pro Max還不夠大,
至少要iPad Mini6或筆電。
所以遊戲方面,二個款式都是沒問題的。
要手感就是Pro
要畫面大一點就是Pro Max
2、工作性質跟穿搭
Pro Max這麼大隻的手機其實並不適合每個工作跟穿搭的人。
手機的大小還是受限於工作性質決定,有些工作就是要在施工時拿起手機接客戶電話。
Pro Max在此時不方便安穩的塞入口袋,
而且單手接起容易摔落。
有些人的精品小廢包塞不進去Pro Max,
這在很久以前已經都討論過了。
也就是說大小隻這是老生常談的選擇話題。
我個人會因為工作方便跟包包比較小選擇Pro會遠遠方便超過Pro Max
3、Pro Max 易彎易碎,遠脆於Pro
這因為是網路實驗過的,標題就直接結論了。
有位YT本身的Pro Max就摔碎示範了。
而國外YT JerryRigEverything也示範了,Pro用手彎折沒問題。
但Pro Max一彎折就會碎裂。
不管耐壓性還是抗壓都遠比Pro還脆弱。
我之前拿手機到蘋果回收時,
蘋果直接檢驗手機會看手機有沒有彎折,這是確定會檢查的項目。
大隻不易持穩又易碎,
買Pro Max最好apple care也買一買會比較安心。
這代的Pro Max真的比較軟,購買的人需要更用心保護。
4、5X跟3X的選擇
先說結論,3X才會是常用的實用焦段。
但望遠鏡頭並非購買手機選擇之主要參考點。
其實一般攝影的長焦都是採用70端,
甚少日常長焦採用120端。這並非是日常常用焦段。
而Pro的三倍長焦是Pro Max的五倍長焦無可取代的部分
因為Pro Max的三倍長焦是用主鏡頭裁切,畫質已經非常之爛。
但Pro就算放到五倍來看,並沒有跟Pro Max的五倍拉開太多差距
也就是說常用的三倍長焦在Pro Max下表現是遠爛過Pro的
由BPW學習日誌影片(各位可以去看原測試影片)可以知道
在同樣3倍拍攝下,Pro Max的成像是相對糟糕不少的
但五倍長焦在Pro表現對比Pro Max卻只略差一點點。
由BPW學習日誌影片可以知道,
Pro的五倍數位其實跟Pro Max的五倍並沒有太明顯差距。
攝影玩那麼久,我是沒聽過等效120mm叫做實用焦段。
一般攝影長焦都是70mm焦段為主
這些長焦段對於單眼而言會比較實用,
畢竟畫質差距擺在那邊。
所以手機的長焦多半是輔助性質,而非實用性質。
況且3倍光學的最近對焦距離跟放大倍率遠好於五倍長焦。
五倍長焦的最近對焦距離非常遠。
高達至少一公尺以上的對焦距離。
這根本實用性非常的差。
先說五倍光學過了多次光線彎折,畫質也已經損耗不少
以BPW學習日誌的實驗。
同樣都用五倍做夜拍拍攝下。
15 Pro Max的畫質是最差的,反而15 Pro跟13 Pro表現都比15 Pro Max好。
BPW學習日誌還不敢相信結果,連續拍攝好幾張都是一樣。
而且他拍的夜景不只這一張,
結論是15 Pro Max的五倍鏡夜拍效果不如15 Pro的五倍數位。
以切切里的測試
白天畫質也不怎麼樣
對焦距離也非常遠,
Pro用3倍拍攝還比較堪用。
但五倍呢?
大約一公尺的對焦距離。
拍攝公仔就站遠一點,還容易對焦不易跟晃動。
如果沒站那麼遠,15 Pro Max就是切主鏡頭裁切,畫質保證爛。
要用5倍拍東西最好拿一把尺,確定自己有沒有站夠遠距離。
對比15 Pro的3X則會近一點,大約是40公分。
還不如Pro用3.5倍拍攝
何況這是拍公仔。
另外拍攝人像也是以標準焦段居多,
至少不用站的那麼遠
另外以手機的感光元件大小,
其實我認為與其站的遠遠的達到那麼一點點的淺景深差異是沒太大必要的。
要淺景深隨便換個單眼大光圈都好過手機在那邊瞎拍。
況且喜歡淺景深還有人像模式。
還可以隨時開啟不用退那麼遠。
何必那麼辛苦站那麼遠只為了獲得一張畫質沒主鏡頭好。
但也沒感覺淺景深有多好的5倍人像照?
這根本沒必要。
3X跟5X示範照這淺景深到底差在哪?
我單眼使用者根本看不出這差異在哪。
況且手機還有人像模式可以用⋯
而拍風景通常都是以廣角到標準鏡紀錄為主,
要到望遠的通常3倍也都足夠。
更何況Pro就算像素裁切到5倍,也都堪用。
但反而Pro Max在更常用的3倍焦段是會因為以主鏡頭裁切導致畫質減損的。
5倍對焦距離長,放大倍率差,使用起來真的沒那麼方便。
當然,如果你喜歡把iPhone當望遠鏡用,用到10倍或15倍
的確Pro Max會好過於Pro。
但是這是不常用的。
如果常用為什麼不選擇變焦望遠之王S23 Ultra?
這隻當望遠鏡更適合
我個人不喜歡把不常用的焦段當作是購買必需選項。
這點選購時我覺得比較沒必要納入選購參考。
5、續電力
大隻Pro Max不多提,電力一定比較好。
所以我就從我換Pro後來分析到底有沒有電力焦慮吧。
說真的Pro續電力我用那麼久根本沒焦慮過,
更何況我還是原神玩家。
基本上Pro好握小隻,我在去年一整年用14 Pro就開始使用magsafe行動電源。
因為Pro體積小,
電量基本上也沒啥煩惱過,真有需要也只是magsafe吸充一下就解決了。
至少15 Pro+magsafe行動電源放的進小包。
但15 Pro Max真的塞不進小包就是塞不進去。
我以前就用13 Pro Max的,我很清楚這大小很難塞。
續電力說真的自從換Pro過,從沒焦慮過。
開車更不影響了,一上車就是可以充電,
開車出遠門更是沒擔心過。連magsafe行動電源都不用帶。
所以,在使用14 Pro一年以來,並沒有發生因為續電力焦慮過。
6、白平衡
這代15 pro max是會色偏的,
已經看過不少YT分享了。
蘋果可能會軟體修正,但也可能不會。
就先列入Pro Max缺點吧
我這邊就列出阿哲的分享,
15 Pro Max是會色偏的。
綜合結論
由以上應該很明顯的看出來~
15 Pro跟15 Pro Max主要考量還是跟以往一樣,手持感跟螢幕大小的選擇。
其他真的不用太多想。
而5X長焦表現也不如想像的好,真正比較擅長的地方反而是在6X之後的變焦。
也就是說如果常用6倍以上的長焦,
就是15 Pro Max比較好。
但跟我前面說的一樣,需要長焦為什麼不選擇長焦之王S23 ultra呢?
在5倍跟5倍以下的焦段表現。
15 Pro反而有逆超的現象,不僅畫質表現良好,而且白平衡也未偏移。
電力表現上自然是15 Pro max比較好。
但15 Pro加上magsafe行動電源一整天使用也是不用太擔心的。
遊戲表現上散熱基本上旗鼓相當。
原神長時間遊玩下,15 pro的表現穩定而且不燙手。
另外在阿哲的壓力測試中,
15 Pro Max的穩定度表現反而差於15 Pro
這是讓人意外的。
以上,供選購Pro或者Pro Max的理性分析參考。
沒有好與壞,只有依照需求不同去選購。
更不要一昧相信某YT說不要買Pro而硬買不適合自己的大手機。
是我的話,
我不會為了6倍以上變焦的成像來犧牲3-5倍之間的變焦可用度。
更何況白平衡還不穩。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我對於蘋果AI的看法 |
其實蘋果不喜歡叫做AI,雖然沒有強調,但蘋果的AI硬體一直在加強,就是NPU,
A17的NPU早就強悍到可以在手機本端執行大型模型庫了。
從計算攝影開始,其實就都是所謂的AI。
只是蘋果的AI不喜歡叫做AI,從頭到尾不會說明這是AI。
蘋果的AI喜歡用在於更貼近真實跟無縫的處理。
另外一點,
蘋果喜歡一步到位,就算開發十年只要沒到位,根本就不會發表。
可能有人覺得Siri如此陽春,
但蘋果對於聊天機器人根本不想走雲端AI。要保全資料就是本機去做計算。
等到硬體到位,未來的siri不用網路都可以跟你的聊天。但沒到位之前就不會給你這功能。
其實最有看頭的就是最近幾年的Macbook,蘋果對於全面轉型ARM已經準備非常久了,
但直到最近軟硬體到位後,才一次到位產品,也因為準備齊全,所以幾乎沒有轉換陣痛期。
蘋果很早就在應用AI。Face ID就是本機AI去處理的。
光是一個最簡單的Face ID,蘋果的AI算力可以算出眼鏡、口罩、橫臥手機馬上臉部解鎖。
其他家廠商想跟風最後都換回指紋了。根本AI算力不如蘋果。
蘋果在AI應用上,就屬於蘋果VR眼鏡了,這種馬上在眼罩裡面創造出實境要花多少AI算力?
要猜測眼睛的動作並且馬上顯示出來要花多少AI算力?
要無時無刻猜手指位置並確定捏合執行到無縫的感覺,要花多少AI算力?
但Vision Pro整場發布會上有提到AI二字嗎? 並沒有,蘋果一個字眼也沒說過。
蘋果不喜歡叫AI,從來不肯叫過,
但蘋果的AI算力從來不低,例如metalFX這種猜測影像去計算出細節的功能,
也是花了NPU不少AI算力。
並且A17 Pro目前就可以流暢執行。
另外一點,蘋果攝影追求的是光學的真實,
所以任何移除物體、移動物體、換臉等等。蘋果本來就不打算做。
蘋果對於相機的要求就是,使用者就是打開來拍照,然後照片就是往光學的真實邁進。
所以對於AI方面,
有幾點是蠻確定的。
1、蘋果不喜歡用AI二個字,也不會提到AI...
2、蘋果喜歡用AI在更多操作體驗上,所以很多操作流暢但無感,但別家廠商卻難以超越。
3、在沒完全到位前,蘋果不會更改過去的使用方式。 (如Siri )
4、對於攝影方面,蘋果追求的是簡單跟真實。
也因為蘋果不強調AI,所以無感有AI,
覺得蘋果好用於安卓體驗,但卻不知道為什麼。
其實蘋果的AI發展絕對是遠遠超前的。
光是那個眼罩的AI行動硬體算力跟軟體的實現,就沒任何一家公司及得上了。
總有這麼一天,Siri到位後,會突然發表更新。
讓我們期待未來吧。
我們的Siri不用連網,也能跟你對話,並且是本地端執行,不會有任何資料隱私外洩。
畢竟Vision Pro,還少了一個像鋼鐵人一樣的管家,
但她還沒出現,不過早晚會出現。
[iPhone 15 pro 藍色鈦金屬開箱小心得 -簡單總結 |
反正都要上殼的,別糾結顏色了.好不好看都是看殼的顏色.
其實整體用起來跟14pro差不多,14 pro跟13 pro差最多的是動態島,
而15 pro跟14 pro差最多的就是type-c跟多功能按鍵了.
當然變輕變窄還是會有感的,手機本來就越輕越好了.
但用type-c跟多功能按鍵二個地方時,才會感覺到在用15 pro而非14 pro。
當然此代記憶體的增加,理論上使用年限會增長不少。
如果是用主鏡頭拍照居多,那可能沒有放大比較都不太會發現有什麼改變.
不像13 pro拍照就是柔美鮮豔討喜走向,跟14 pro有差別.
15 pro拍照的色調調性跟14 pro是完美同樣表現的.但15 Pro的白平衡看來有好一點.
15 Pro預設的2400萬像素本身細節會多上不少。
但主鏡24mm切回1200萬像素就會跟上一代差不多表現了。
這次加強的就是所謂的七顆鏡頭的像素裁切演算部分,細節真的上來不少
所以不管是28mm/35mm/48mm都是可用的.
光達跟NPU的改善讓人像模式摳邊更強更自然。
iPhone 15 Pro不管是主鏡還是超廣角甚至三倍鏡的素質都是好上iPhone 14 Pro一大截.
而且光達也完全不同,
不管是白平衡,解像力,還是人像模式的邊緣演算,都跟14 Pro是完全不同世代的表現.
如果喜歡拍攝人像或者風景,不管細節只管漂亮好看,iPhone 13 Pro就是一台拍照好看的相機.
螢幕感覺有好一點,喇叭音質好上不少.
然後換C孔的傳輸速度很有感,這次還原時間短上不少.非常有感.
至於遊戲體驗,我目前玩原神起來感覺還不錯耶,比14pro的感覺好。
我還頗滿意的耶。
我14 Pro後期玩原神在高畫質下已經常常會過熱lag,但15 Pro同樣設置下並沒有同樣狀況,
15 Pro非常順暢.....
很多人在討論過熱等等,都是進行一些不切實際的測試,我會比較接近日常使用體驗.
例如我原神就是高畫質玩而已,絕對不會用超高畫質玩....
而我平常錄影也頂多不到五分鐘.....怎麼可能錄上半小時~~
諸如此類有關於熱度的討論,在我這邊是沒有任何狀況的.
當然這代的重點應該是蘋果版本的DLSS跟光追。這都要等遊戲慢慢推上後優點才會出來,
像原神要等到4.1版本。
所以等到遊戲慢慢推出新功能後,可能還要一段時間。
如果不急的話明年換機也是不錯的選擇。
至少跟上來DLSS跟光追的遊戲會比較多。
但這是你能夠等到明年十月。可是依照目前進度,蘋果推遊戲的力道,
在明年初應該就會有蠻多套3A大作登上iOS。
而這些都是15 Pro限定(A17 Pro限定)
有預算還是直接買15 Pro以上版本比較好。
還是老結論吧,除非重點更新有打動你,如type-c或者多功能按鍵或者遊戲跟拍照等.....
有被打動就換15 Pro
如果覺得還可以再撐,
那麼14 pro 還是可以老老實實地繼續使用.
流暢度上也並沒有太大差異。
至於溫度真的別擔心,
如果14 Pro用起來沒異常溫度,那麼15 Pro也不會有。
iPhone 15 Pro從螢幕、喇叭、材質、相機、光達、核心、體積、Type-C、A17 Pro的遊戲支援等等等
都是跟14 Pro完全不同世代的體驗.
網路在那邊說沒什麼改進是完全不合理的結論,基本上都是找話題吸引你們去看去擔心的.
如果有預算,網路上那些流言蜚語可以不用理,15 pro就是一隻很值得更換的iPhone.....
如果沒有預算,iPhone13 Pro / iPhone14 Pro就是可以再撐很久的手機.流暢度是夠的。
但是如果有預算,更好的15 Pro就等著你了。
上透明殼在大太陽底下會透出些許藍光閃爍,我覺得蠻好看的。
可能是因為這次有做倒角的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