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手沖咖啡口感比較有趣的幾個點去分析分析。

因為我發現咖啡口感因人而異。
跟手沖上的數據以及一大堆理論都沒什麼太大關係。
所以我是尊重每個人的口感心得。

這裡詳列幾種YT上面有說明到會影響口感的部分。


在我以C40跟A5分別以RS16控制多數變因後,穩定出水,倒在”同樣杯子上”
當然我也有採用melodrip + Orea這種很穩定的手沖法去做測試過。
結論都是一樣的。

分別給不同人試喝。
發現到每個人的口感還真的不一樣

我覺得C40這杯明亮的酸值好喝,而A5平衡度高甜感不錯但帶點苦。

但換一個人喝變成C40那杯很苦,而A5這杯很順口.

交換喝的時候都有多喝白開水漱口。

這種口感的極大差異,跟數據化無關,也跟豆子或者磨豆機或者跟手沖方法無關。
杯子都一樣,也跟杯子無關。
而是一杯咖啡好不好喝,喝起來如何,跟人有關。

所以別再以自己的口感去批判別人的口感心得。
這是無謂的批判,反而讓寫文者分享心得覺得厭煩。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朋友的口感也都是對的,也千萬別用自己的口感去指責別人口感的不是。

當然,如果你喝一個對自己咖啡滿滿自信的朋友所泡的咖啡味道不好喝時,那是很正常的。
因為他的口感不代表你自己的口感。請不要覺得奇怪。

每個人的口感都是獨一無二的。


任何豆子、磨豆機、手法的比較差異都要在當下馬上測試。
然後由 “同一個人” 去評判才準

任何數據只是理論,配合不同人的口感去改變手法或者更換磨豆機以及豆子,這才是有效的泡咖啡。
對方覺得不好喝,自己拿理論支撐是沒有任何用的。

這就是為什麼要學習多種手法以及應用不同器材的原因。
因為除非都只泡給自己喝,不然泡給別人喝還是多練練不同器材跟手法吧。
有人可能覺得A5 + Orea好喝,有人可能覺得C40 + 花瓣濾杯好喝。
有的人可能覺得X25 + V60的手法更棒。

這如果要靠理論去支撐,要怎麼去撐 ?
純粹都只是應對不同人的口感下去做的器材跟手法改變。

另外最新的2024手沖冠軍手法
已經是靠豆子+器材取勝了,所以複製手法也十分簡單。

從理論設計器材,
理論是拿來設計器材用的,很多器材商為了確保味道,也不是純理論,也會跟手沖冠軍合作。
理論一向都不是一個用來泡咖啡所需要知道的事情。

最終2024手沖冠軍結果就是不看理論不看手法,光看豆子跟器材。

如果肯花大錢去買器材,就是妥妥的智商稅,因為都是3D列印產品。
簡單而言就是花了好幾千元去買耐高溫的塑料產品。
但這就是數據論搭配測試人員的口感所設計出來的產品。


如果你是一個連一天一杯拿鐵或濃縮,
但連用手磨義式都要天天重調並花好幾把重抓刻度的人,手沖務必參考以下幾個變因。

(我個人在家喝是沒那麼勤勞啦,義式根本不可能無聊就每天重抓刻度)

例如意式每天堅持在家重抓刻度的,我個人就很佩服。
基本上我是很懶的人,
我在咖啡展花了二千塊買了八包不同豆子,每天就算換一種豆子去做一杯拿鐵。
我也是同刻度配合不同粉量搭配壓力跟預浸時間去做出杯而已。
我八包豆子如果每天都重抓一次義式刻度,可能這八包豆子不到16天就結案了。
錢不是這樣子花的。我並不會為了每天一杯拿鐵就一直在每天重抓義式刻度。尤其是手磨義式。

回到手沖,這篇是提供給對咖啡有特別細緻要求的人看的。

反正之前都看了一堆數據論了,不如看一點數據論以外的口感影響因素
就是提供給為了一杯拿鐵而每天重新抓刻度的高度要求用戶去寫的建議事項。

這邊彙整幾個關於影響咖啡口感的一些YT理論。這邊是先談部分的因素,絕對不是全部。
如果要泛用到義式,那只會有更多更多更多很玄的地方會讓口感導致變化。
絕對不是只有刻度這麼簡單。

很多論點,絕對可以滿足對咖啡口感有特別程度要求的需求。

1、杯子材質 :鈞窯最好

老岩泥我個人看法要買到” 六次燒” (展場限定)
基本上我認為柴燒杯也很棒,層次感不錯。



2、磨豆機 : 不要磁吸粉杯

我個人也覺得X-Pro的口感好過X-Ultra

是不是磁吸影響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X-Pro的口感好過X-Ultra (當然是個人口感)


10:17開始

3、磨豆機 : 淺色比深色好。並且不要混色

因為我沒同款不同色系的磨豆機無從比較。
影片是同款A5不同色系比較,都是採用杯測比較

我買A5是去看很多有名的YT去測試的心得,發現到他們的口感跟我完全不同,看了等於白看。
其他YT對A5的心得的心得,跟我自己測試的心得都完全不同。

但這個人的A5心得,跟我自己對A5的心得,是還蠻對盤的。
也因為這個人的口感跟我很相近,所以我會找他的影片去看。


7:28開始

4、磨豆機 :斜磨豆味道比較好

所以手磨改直立電動,可能會讓味道更差。
千萬不要為了貪圖方便而喪失好風味。




5、不要做RDT比較好,噴水影響口感太大。

雖然豆子噴水會減少殘粉,但最好還是別噴的好。

但與其口感影響,我最討厭清理一堆殘粉。

所以我的做法如下

手磨不噴水,電動一定會噴水 (RDT)



6、粒徑分析網站是做好玩的,可以玩但不要信。

很多拍個照片做粒徑分析的網站,我跟我朋友實測後,發現根本無可信賴。

我跟我朋友都是X25,但測出來的結果是偏差很大,已經不是簡單什麼用久刀盤不一樣的問題了。

另外我自己用A5實測了好幾把同樣刻度,發現數據表現上都完全不同。

所以,這種顆粒分析網站可以玩玩看,但不要去相信。

但分析出來就算是正確的也沒用,就跟我說的一樣,最終結果取決的個人口感。

7、轉速越慢越好。

很多電動磨豆機可以調轉速,但經實測只有越慢才會有越好味道。

所以慢磨才是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xian 的頭像
    Yuxian

    海邊的天藍藍 ~ Yuxian blog ~

    Yux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