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WACACO Picopresso (加壓力錶) 手動義式濃縮_詳細操作流程 - 前言 |
仍然有人愛著拉霸機等手動濃縮機。
NanoFoamer除了做出不用蒸氣可手打的奶泡外,最近也推出NanoFoamer Pro的奶泡機。
我picopresso做濃縮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NanoFoamer奶泡棒也用很久了。
現在換成NanoFoamer Pro奶泡機後,覺得有輕鬆不少了。
Picopresso只是一個很簡單用手加壓的手動濃縮機。
想在新奶泡入手的同時,用圖文方式順便說明一下我拿鐵整套製作流程。
有玩過的版友們可以看熱鬧,都玩全自動機的版友也可以看看手動濃縮好不好玩。 過程中我會順便提到一點分析心得,本篇文章有想到什麼就補充什麼。
文章隨時回頭來看,可能都會看到我又補充了一些東西進來了。我無聊都會補充內文的。
這些心得很多人應該已經都知道了,我大概也只是簡單的敘述整套過程。
當然,這篇只是一個總步驟流程,所以談到的會比較籠統,
畢竟每個步驟單獨一個細項拿出來講,都是一篇大文章了,因為每個步驟我都花很長時間測試過。
我並沒有每個步驟都單獨拿出來詳細寫測試心得。
不過自動奶泡機NanoFoamer Pro就是本版單獨一篇測試心得文章了。
而磨豆機其實我為了義式也玩過很多隻磨豆機,光測試就過好幾百泡了。
磨豆機心得我也都po在版上了,喜歡的可以點我帳號就可以直接爬全部文章了。
如果喜歡這話題的,也可以分享您的濃縮製作方式,大家一起來聊聊。
最後本文很長廢話也很多,要花一點小時間觀看。
我也不會特意把文章頂上來,因為這是一篇對於義式流程很有用的心得文,就算是半自動機用戶也很有幫助,有用心看的人才能夠知道。
雖然文章很長,但其實扣掉磨豆,整個流程會在二分鐘內完成。
動作做順了就很快了。
其中奶泡機、磨豆機、壓力錶套件都有寫心得了。
我每篇心得都很用心的介紹器材,相信有用心看得都能體會。
器材都是自費購入,文章可以引用連結但不得轉載喔。
[心得] WACACO Picopresso (加壓力錶) 手動義式濃縮_詳細操作流程 - Picopresso的濃縮 |
現在先從濃縮來做起,畢竟NanoFoamer Pro我也寫了好大一篇心得文了。
所以這篇會以濃縮為主。
其實濃縮做得好,拿鐵口感就會很好喝,原本我以為很簡單,到後面稍微講究了一下細節。
想說那就來玩玩大家都推薦的picopresso,小小台的應該很簡單,
沒想到是一條義式的漫漫長路了。
接粉環、還有手動泵系統、水箱。
真的是小小東西塞入了大大滿足,一套義式裝置全給了。
如果沒有平均分佈的話,水就會往部結實的地方不斷萃取。
導致萃取不均勻,這樣就有的咖啡粉粹取不足,有的咖啡粉過粹。
最後導致濃縮咖啡又雜又苦,超難呵。
多半很多濃縮咖啡難喝就是步驟做得不確實導致最後的結果。
真正成功的濃縮咖啡是會讓你一口喝下去而且很回味想要繼續下一杯的。
這一個步驟就是把粉打散,因為磨豆機出來的粉就不是很平整的,會有結塊。
佈粉針就是負責打散。
光佈粉針其實就可以寫上一篇文章了,當然原廠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單針。
接粉環是因為粉在剛磨出來的時候會很鬆散,高度會很高,此時有接粉環就不會到處亂撒。
當佈粉完畢後,原廠設計是接著接粉環直接上壓粉槌當作整粉器。
整粉就是把粉整平,目的也是為了讓粹取平均。
此時粉被壓下去後,如果要更緊實,那就拿掉接粉環直接上壓粉器。
憑感覺施壓,而且要壓的水平。
義式有一定的粹取時間跟壓力以及粉液比。
所以施壓的力道也會影響到最後的粹取效果。
這些都是環環相扣,一個步驟錯,最後的結果就是不好喝。能喝不代表好喝,
有時候無底失敗時,甚至會看到穿孔的多孔噴射,到處都是咖啡液。
其實上面佈粉、整粉、壓粉,都可以分別寫一篇文章。
這裡粉杯也是。
我手上有原廠的18克粉杯,有自己加購的12克粉杯,以及IMS 51mm 15-18克粉杯。
這三個我都測試很久了,包含二次分水網。
當然又是一個可以開長篇話題的文章了。
IMS比較特別,設計上很精巧所以粹取得出來的口感會更細膩。
而且可以從15克就可以沖的不錯了。
可惜是不相容於picopresso的壓力錶套件。
通常我都是用12粉杯,我拿鐵不喜歡太厚實感,所以常用12克粉杯。
這個粉杯就完全不需要二次分水網了。
右邊的IMS是直筒狀的。
簡單介紹完基本器材跟功能後。
我都習慣先分裝好,要用的時候搶時間直接倒一管就是了。
磨豆機的好壞,會影響到一整杯的好壞,這是最一開始的影響。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意式磨豆機跟手沖磨豆機不一樣。
粉徑分佈是不同要求的,
手沖慢流速,需要風味多變,那就需要不同粉徑的分佈。
但義式不同,義式是高壓粹取,所以每顆咖啡粉大小都均勻才會粹取均勻。
而且因為式高壓粹取,那麼研磨的調整必需很精細,才能夠應付義式濃縮。
因為很多時候就差那麼一點,過程都沒瑕疵,就是錯在磨豆機。
所以手沖跟義式的磨豆機要分開,因為粉徑分佈要不一樣的。
另外一點義式必需要能夠微調很精細。
手沖豆子的品質很重要,被我擺在第一位。
義式反而磨豆機的品質更高於豆子了。
磨豆機差,什麼好豆子都沒辦法好好發揮出最佳口感。
各位一定要買磁吸的,光是佈粉不會被剝掉就是一個好處了。
這是奶泡機那個品牌同時間推出的伸縮佈粉針,很有趣很好玩也很好用。
喜歡的可以用關鍵字去查詢官方影片。
就知道有多好玩了。
Subminimal Flick WDT tool
同樣的,佈粉針光是測試就可以寫上一篇文章了。
這是最基礎的一個大學問。而且很重要的前置步驟。
Subminimal Flick WDT tool收起來很有趣,甩手就收好了。
所以被我們戲稱為凶器。
我會進行第一次整粉,讓粉面均勻以方便壓粉時可以施壓平均。
整粉器通常有自己調高度的,也有自適應調整的。
我建議購買可以自適應(或稱自重式)的,以方便應對不同量的跟不同焙度的豆子。
有人把整粉完就當作壓粉完,但其實這是不同的。
整粉不等同於壓粉。
壓粉器有分全手動,就是壓的高度一樣,壓的力道全憑感覺。
這樣其實就會導致粹取的不穩定性。
有些壓粉器甚至連水平都抓不好,就會導致一邊壓得緊,一邊壓的鬆。
最後出來的濃縮就是又苦又雜。因為高壓的水就是往好跑的地方流出來,
自然壓的鬆的地方就變成過粹,壓的鬆的地方就變成粹取不到。
如果佈粉又亂佈粉,那就變成有孔洞,直接穿孔出水。
其實一整杯咖啡自己做的話,除了磨豆以外,能夠的話在佈粉、整粉、壓粉做個確實。
不管是半自動機/手動機都一樣,畢竟粹取的好不好,完全就是看前置步驟了。
至於全自動機,那就隨便了,機器當然是隨意設計的。
送出粉來有壓就好。
(一台專業自動佈粉壓粉器就好幾萬,也不小台,全自動機根本就不可能內建)
(有的咖啡店只買自動壓粉器,佈粉省略、整粉用手撥,壓粉交給機器定壓。)
當然同一把豆子沒有經過不同步驟的同時測試,當然是不會清楚原來風味會差異這麼大。
只是看自己對濃縮的口感要求到哪裡而已。
畢竟高壓粹取就是一翻二瞪眼,前面步驟做的不好,咖啡濃縮照樣可以出一杯。
油脂照樣很豐富。畢竟壓力對了,油脂都會很不錯。
但有沒有粹取均勻,完全就是看前置作業了。
至少要定高,就是會平均施壓一定高度就停止,高度可以設定。
這至少保證在豆子不變,粉量不變的狀況下讓便因固定,方便抓問題。
但如果可以的話就是定壓佈粉器,這個並不便宜。
因為定壓佈粉器下壓的高度是可變動的,但壓到粉後壓到底的壓力可以設定的。
例如可以設定壓公斤數,每次壓下去的力道都是固定壓力的。
例如我大概目前是用18公斤的力道去壓粉。
這是定壓壓粉器的功用。
一般廠商附贈的壓粉器不僅無法壓水平,定高基本上沒有,定壓就更不可能了。
完全看自己的手感。
這就會造成最後粹取的口感不好但很難抓到是哪個步驟有問題。
是不是跟整粉器的高度又不一樣了。
所以裝個壓力錶,這樣至少可以知道是穩定在9-10bar
原廠支架是可以收納的。
還有觀察鏡可以看看無底的粹取狀況。
看看預浸有沒有出液,看看有沒有噴濺孔洞,看看有沒有老鼠尾巴。
寬度真的很窄,連義式機用的自動秤都會被卡到。
所以來DIY吧。
我在家的架子跟這些都是不拆的,直接擺一起。
就是磨粉、佈粉、整粉、壓粉,然後上picopresso而已。
我奶泡機早就按下了。
奶泡機好的時候,我濃縮也好了。
其實這次為了拍照有粹取沒那麼準確點。
一般雖然是粹取二倍量 (12克粉粹取24克),但我為了拉花方便會粹取到30克。
(拍照多滴了好幾克下去)
picopresso停止壓力後沒馬上移走杯子是會持續滴的,通常我萃取克數到了後就會馬上移走。
但這次為了拍照⋯多滴了一小段時間。
所以扣掉預浸10秒鐘,拍照的拖延時間大約8秒。
真正粹取時間大約28秒。
但口感好不好完全就是看磨粉/佈粉/整粉/壓粉了。
這杯拉花失敗。
懶的重拍了。

最好的拉花時間點是濃縮剛做好,奶泡也剛做好,馬上做倒缸後拉花。
[心得] WACACO Picopresso (加壓力錶) 手動義式濃縮_詳細操作流程 - 心得 |
其實阿,如果只是加奶的拿鐵,倒是不用講究那麼多。
畢竟奶泡會把濃縮不好的味道蓋掉。
但如果濃縮好,會有效提升整杯拿鐵的口感。
這就是自從我自己做拿鐵後,出去外面都喝不習慣的原因,也不是外面店家做不好,
而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拿鐵的口感如何,可以自己抓。
(連帶的養壞家人口感,他們出去咖啡店喝也喝不習慣)
其實上面的步驟扣掉磨豆會在二分鐘內全部完畢。時間很短。
(趕時間開水可以由瞬熱飲水機提供80ml,但通常我會用定溫壺,因為通常我會順便弄一杯手沖咖啡)
雖然文章寫得很長,但實際上也是一路玩過來的心得。起因就是因為我買了picopresso。
當初還很自信地以為有磨豆機就好了。
結果一切都不是這樣子的。
當然也不要拿著我的文章去對照咖啡店怎麼沒有這樣這樣做,
首先他們磨豆機可能比較好,出粉就很均勻不用佈粉。或許有簡單的壓粉機器人。
也或許趕時間出杯怕拖太久被客人罵,省掉步驟。
這篇是在家自己玩的,對店家就別太過要求了,
但如果有全部流程都做好的店家,就真的要給一個大大的讚了。
這家店一定對自己的濃縮有極大的期許。
半自動機用戶如果在磨粉/佈粉/整粉/壓粉環節上處處細心,對於濃縮口感也會有很大助益。
壓力萃取這邊半自動機就會比我手動的穩定。
畢竟我再怎麼穩定出壓,壓力值也是9-10之間不斷地跑

其實版上很多都在問全自動機器好不好,
但是⋯
雖然現在全自動咖啡機是市場走向,都賣得不錯,
但就順便聊一下家常吧。
全自動機用戶的話

這些步驟基本上都無關了,快速出杯才是主要目的。
全自動用戶比較需要注意的反而是豆子了,這是唯一可以做出杯品質控制的,其他交給機器了。
控制豆量跟大小杯以及研磨度,其實就研磨度有那麼一點口感上的影響,但這種全自動機附上的磨豆機通常也不太強求,磨出來的粉的顆粒不太可能會很均勻。
所以選好豆子跟保存好豆子比較重要,用多少倒多少。
其他的就只能交給機器。

而且清洗機器變成非常重要,因為裡面很髒是可想而見的,加上小強很喜歡這類環境。
如果公司有擺全自動機,蠻有機會清潔時發現很多小強跟小強卵在裡面的。
(因為咖啡渣對小強吸引力很強)
這也適用於內建磨豆機的半自動機,也需要常清潔才行。
但我個人是不太推薦內建磨豆機的機種,
主要是磨豆機的品質就那樣,但義式最重要就是磨豆機。
投資磨豆機遠比那台義式主機重要得多。
何況以後如果有另外買更好的磨豆機,
那台半自動內建的磨豆子就是佔著茅坑的沒有用處的東西。
這就是我不太推薦買內建磨豆機的半自動機。
畢竟義式的磨豆機太太太重要了。
沒有預算也要先把預算投在磨豆機上面為優先。
沒預算半自動主機先隨便買來用,磨豆機買好一點吧。
這樣先用一段時間後,再來慢慢考慮要換哪台半自動機。
預算先投在半自動機上,磨豆機隨便買只會一直出不了好味道的,有點浪費豆。

所以有想入門義式咖啡,我是比較傾向從半自動機入門,但相對學習成本就會不斷提高。
至於全自動咖啡機就是方便。口感就不能強求,要玩特調方便。
但對於連續出杯,全自動咖啡機有很大的優勢。
我的話比較懶,真的要大量出杯我會付點錢去用超商的全自動咖啡機出杯 XD
畢竟我一天只喝二三杯拿鐵,養一台全自動咖啡機也不切實際。
超商都會固定時間專用清潔液洗機器(當然不可能隨時拆開內部細清)
但至少會比公司久久洗一次還乾淨不少。
超商的清洗時間是有規定的,我相信全自動機用戶在家也不會洗的比超商勤勞。

全自動機越貴當然味道會更往上走,
但要用很貴的全自動機器,超商就擺在那邊隨時可以去用,還不用自己洗

(但大家會覺得這麼貴的全自動會比咖啡店的好喝嗎?我想很多人還是傾向咖啡店的口感更佳)
真正趕時間或者超級懶惰,又想喝比超商更好口味的繞過去咖啡店點一杯就好,
很多咖啡店的出品也都很不錯的。趕時間挑一家自己喜歡的買也不錯。
(結果出杯最快的還是超商 XD)
在家,我傾向於手動製作濃縮,會有個悠閒的浪漫感。
而且口感上會比較多地方可以自己調整,味道上更好掌控。
在家,趕時間出杯,我都是用膠囊機加上奶泡機。要出幾杯就有幾杯。
所以其實我也有買一台全自動咖啡機,就是膠囊機

口味特別多,做特調特別方便。(有想看我也可以寫一篇)
接著就是好好提升我的拉花技術了。目前拉的還是很差強人意。
之後會寫的文章應該都是手沖文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