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攝影時代 | 計算攝影之個人心得 - 本文概要濃縮。


如果懶得看原文的,這篇概要濃縮看一看就可以了。

目前計算攝影所逼近的畫質已經可以在良好狀況下逼近手持APS-C單眼表現。
請注意這是逼近,而且被限定狀況為"手持"

計算攝影算是在小感光元件下的最好解決方案。
可以用自動化的各種曝光操作去實現超越感光元件極限單張所能記錄細節。

手機在小體積上盡其可以能的塞入各種技術。
例如IBIS、例如光達等等。

很多人不清楚為什麼蘋果極力地要塞入IBIS...
其實這是在幫自家的潛望式鏡頭組鋪路。加以縮小體積又有防手震。

手機把單眼上原本複雜的一連串曝光操作去自動化背景曝光。
然後手機做完各種曝光操作後,取得所需細節然後成像。

也因為如此,手機的成像後製空間極小。
去雜訊也做得很好,所以才能夠提高動態範圍,
所以也不用特別去去雜訊,不然細節就不見了。

白平衡已經用到圖像分析,去做圖像分割後的分別自動調整過。
也就是說就算要後製白平衡,也是有極大困難度,因為不是單純的單一調整就好。
手動個白平衡,針對哪部份去調整,都會動到另外一部份成為錯誤白平衡。

優點明顯可見,背景多張傳統曝光+系統分析後,可以成像細節豐富的照片。
連手震都可以被AI取出正確部分變成加強細節。

缺點也明顯可見,因為已經盡可能用自動化曝光去取得更多細節。
所以整張照片幾乎沒太多後製空間。就算ProRAW也一樣。

頂多頂多就像富士軟片模擬一樣,去套個濾鏡。
[心得] iPhone 15 pro 內建濾鏡 簡單實拍心得
這篇文章示範iPhone內建套濾鏡的照片。

所以手機這類的騷操作,
為的就是突破感光元件單張拍攝極限記錄下更多細節。
而且也為了求拍照速度跟準確度,一開手機的相機等同於玩大型電玩的耗電。
因為在還沒按下快門,手機就同時對所有鏡頭做一連串的的背景曝光跟運算。

持續緩衝處理直到使用者按下快門後直接成像。

所以這張成像不只是單顆鏡頭單次曝光成像。
而是所有鏡頭多次曝光後的細節累積。運算量有多大,應該不難想像。
而且這些都是RAW等級的運算,非常非常龐大。

那可能會有人想說為什麼單眼廠不做呢 ?
首先這種技術耗電,感光元件越大處理的細節越多,緩衝就要越大。
就算影像晶片已經先進到處理得來,那也要看電池撐不撐得住。

其次是經費問題,
目前手機廠在拍照上研發的預算是遠遠超過這些單眼廠。

單眼廠維持目前技術或者開發新技術都有點餘力不足。
軟體預算上的落差很大。

只是光靠片幅跟光學鏡片去拉開的硬體差距,
不知道什麼時候優勢會越來越不明顯。

不明顯不是沒有優勢,而是這種優勢在一般消費者眼裡是足以忽略的。

當然傳統單眼廠除了感光元件跟鏡頭鏡片上的優勢外,
還有一個情感上的優勢,就是色彩學。

手機廠就算花再多錢研發,也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累積情感上色彩學的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知道手機拍得很好。
但就是沒軟片模擬看起來有Fu
(當然這也是某幾家單眼廠的困境就是了..色彩上就是..不夠有Fu)

當然片幅大跟光學鏡頭還有帶來自然的淺景深目前還是會比較好看的。
以及單眼因為不用負荷大量運算,所以連拍速度上是遠勝手機的。

(看看手機一張照片要拍多少張去做細節擷取就知道連拍速度上拉不起來)

反正依賴手機拍照,年年去舊換新追旗艦機準沒錯。
依賴單眼拍照,也不用追什麼旗艦機,現在不用旗艦機就不好買或者昂貴了。
或者跟我一樣,二邊都用。

這邊就是簡短縮減心得了。

然後下面開始就是詳盡說明的原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計算攝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xian 的頭像
    Yuxian

    海邊的天藍藍 ~ Yuxian blog ~

    Yux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