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攝影時代 | 計算攝影之個人心得 - 極限環境下的單眼表現如何 ? |
接續上面的分享。
其實.....當有人說手機拍攝的人像頭髮沒細節了,但其實同張照片下。
X-S20的也丟光頭髮細節了....(而且焦段跟像素以及片幅跟光圈還比較吃香) (iPhone夜景只能拍1200萬像素)
但X-S20我拉亮了頭髮一樣沒細節......
F1.4 1/27s ISO6400
反而是大光圈造成的淺景深,讓背景根本就是全丟失細節的問題比較嚴重。
其實如果要對比焦段來拍攝應該要拿XF 16mm 來拍。
但因為F2.8已經十分不利手持拍攝夜景了。
對我而言以方便性來談,iPhone有著體積上的優勢跟深景深的優勢。
但是畢竟物理限制在那邊,感光元件就是那麼小片,在夜景上對於手機我反而是求有大於求好。
我本身本來就不會去苛求小感光元件要有什麼逆天的表現。
而難得去一次的地方,又剛好出了大景,用什麼器材都無所謂,
就是要能把當下的氣氛記錄下來最為重要。
我也有用Canon R50 + 16mm拍,
(我還特別挑一張R50沒有糊的來比,因為很多張現場看不出來,但回家看都是糊的,R50很多都糊掉了)
(這裏所謂的糊是指1:1放大的微震)
參數RF 16mm F2.8 沒防手震,1/8s,ISO6400。已經手肘夾緊,半按快門閉呼吸拍攝了。
(如果有人神手可以這種狀況都不會微震的,我就佩服你)
R50中繼資料如上
現場人多排隊拍攝沒辦法架腳架。連開閃光燈都會閃到別人被瞪眼。
那來看一下裁切比較。
R50畫質雖然比較好,我想很多人看得出來,但是細節保留上並沒有太大優勢在。
我也順便看看,計算攝影有沒有作弊細節,
多次跟單眼同場景比對,計算攝影並沒有無中生有細節。
能說什麼呢 ?
這可是APS-C片幅的單眼相機跟手機(1/1.3")相比.........
我能預期到APS-C片幅畫質一定比較好,但我沒預期到的是細節保留並沒太大優勢。
其實我不是要比較的心態才一起拍,而是我不想浪費了大景所以不同機器去拍。
而單眼的小螢幕很難檢視到底有沒有晃動或對焦有沒有問題。
所以會用手機拍攝做雙重保險。
回到家把照片放到電腦裡面後,才慶幸我有做雙重保險拍攝。
說真的我不否定底大畫質一定好的鐵律。但因為我都是多機拍攝,一年一年下來,
發現光論細節,手機保留的越來越多,這件事情我也再三確認過。
但無論我怎麼比較,都無法否定手機拍攝的細節一年比一年保留得更多。不管是什麼原因,這的確事實。
不過手機如何拍出更多細節,始終是各家公司花大錢請專家研究的結果。
要像google毫無保留的寫上一堆如何辦到的分析,也只有google一家了。
當然感光元件大自然本身畫質就更好,這還是鐵律。但對於細節保留方面,就不太一定了。
尤其是鏡頭對畫質的影響很大,鏡頭體積認為是省不下來的。
如果要省好攜帶買數位修正很大的餅乾鏡,或者使用光圈本身就很小的KIT鏡。
那麼細節上的保留就得打個問號了,尤其在手持夜景上。
而且,今年九月就會再度發表新手機了,屆時攝影上還會再有進一步的提升。
我手機可以每年花一萬多塊去舊換新有更好的拍照體驗。
但相機我沒辦法這樣換,甚至像富士我連買都不好買。
而相機本身說難聽點,就是在擠牙膏,售價也不低就是了。
而為了微型化,體積跟畫質的取捨,通常畫質會最先被捨棄。
所以畫質提升方面就一直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更遑論細節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