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攝影時代 | 計算攝影之個人心得 - 總結AI在拍照前期跟成像後製上的不同目的。 |
其實AI還有分很多不同模型種類,這邊先避開生成式這種創意AI先不談。
有蠻多人誤解在拍照前期的AI是等同於後製的AI,但這二種大不相同。
但其實前期的AI是負責加快速度去取得光學的細節。
而後製的AI是以創作輔助為主。
那麼這邊來稍微聊一點觀念。
因為手機廠的感光元件小跟用塑膠鏡片,他們很清楚自己的硬體劣勢。
除了鑽研並參與研發最新硬體技術。競爭硬體實力。
(如光達跟IBIS都塞進手機裡面)
也成立影像實驗室,找影像等諸多專家研究如何取得更多光線細節。
當然也註冊了不少影像專利。
這個時期的AI就是為了去"快速正確"抓取更多真實細節而生。
手機廠不敢用AI在拍攝時期造假,因為這個很容易抓包,商譽會毀於一旦。
(這個有前車之鑑在)
AI放在拍照前期只是為了去抓取更多真實影像數據加快速度使用的。
是為了實現更正確的白平衡,實現更正確的現場細節跟動態而生的。
而如果AI放在後製呢 ?
因為後製的AI並沒辦法去依賴硬體去取得更多光線數據,
只能由一張相片去理解跟盲猜,
猜對與猜錯,正確與否完全看看照片有沒有拍到AI能夠理解的訊息。但無論猜測對與錯,AI依舊會補強。
我們可以由前面的實例就知道這點。
前期的AI是為了加速正確性去取得真實細節
後製的AI是為了創作
大致上是朝這個方向走。
但也因為如此,多數的最新前期的影像專利,都握在各大手機廠手裡。
相機廠很難繞過這個專利網。間接導致相機廠的照片都要倚賴後製。
iPhone 攝影時代 | 計算攝影之個人心得 - 簡單談談我有在用的AI後製應用 |
拍照前期的AI這個都是影像專利,也很保密,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真實細節。
所以下面我要談的是我目前在玩的AI後製......
因為這篇的主題不是AI後製,所以就不放圖跟影片了。
從以前我為了高動態跟正確分區白平衡,所以框選作圖層去手動分區分別調整再來合併。
至於什麼拉曝光拉曲線,白平衡一整張一塊調整等等都是很基本的,
就不需要多談,我覺得這是每個人都要會的。
但現在既然是AI年代,當然有關AI的要玩過一回,不只玩過一回,還得拿來實際應用到生活或工作上。
除了下咒語的無中生有影片外,還有去增強細節的AI,再來下咒語微調,
所以我可以獲得我任何想得到的照片跟細節。
我可以把一張素描或卡通真人化,這大家都看過了。
人物也是可以調整我想要擺的姿勢,這骨架調整好就可以讓AI去生成。
喜歡一個明星,丟一堆照片去訓練生成一個專屬模型,之後就可以產生任何想要的照片。
有一次我趕時間要上去報告,我把手上的文字資料丟給AI去產生一份簡報。
簡報排版跟文字微調後,我再來去生成我要的介紹照片,這些照片完全可以符合我的需求。
而且內容的資料因為是我餵給AI的,所以資料正確性是100%,我可以馬上去做簡報。
裡面要有過場動畫,AI產生,要有小動畫圖案,AI去做。
做一段影片更簡單了,片段節點都標記好,剩下讓AI去產生剪輯,然後配音以AI產生,字幕也順便。
背景音樂當然難不倒AI。這種影片我也做過,而且很快就完成了。
所以以AI應用而言,相片的後製反而是最沒困難度的。
這很容易就做出一張高畫質的清晰照片,而且分辨不出來這部分是虛假的,
因為原圖就是真實照片,本來就是真實照片的加強。
AI也不挑來源檔,根本不用一定什麼格式才能夠做畫質加強。
上面這些都不困難,所有的人都學得會。我也正在學更深的AI應用。
雖然我玩很多AI後製,但是寫評測文我還是堅持直出去比較,
原因都說過了,不再多提。
說了那麼多如果覺得AI放在後製跟前期都是一樣的功用,那麼那是你自己個人覺得。
其實這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
如果要以後製照片要拿來評論相機好壞,那我用AI可後製的手腳真的太多太多了,
我甚至可以細心地去調整咒語使之完美。
因為手機動態範圍記錄得很清楚。
絕對可以把一張手機的照片用AI去後製到完全輾壓過全片幅的照片,要多少像素都沒問題。
而且這過程非常簡單。
所以評測相機以這種後製照片的比較,有意義嗎 ?
對AI後製有興趣自己去研究吧......
後製我早就不太玩輕調整(曝光/白平衡等等) 了。而且我對於拍攝好的照片也沒什麼興趣調整。
我目前玩得比較開心的是無中生有的照片,因為應用層面太廣了。
因為我玩過很多AI應用,所以我深知評測文上不能以任何後製相片去評論,不然會失準。
留言列表